美國貿赤 made in china ? (2003年11月23日)
余省三【明報專訊】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宣布對中國三種紡織產品採取臨時配額限制。今次措施明顯是布殊政府的選舉策略,中國態度強硬,表明正研究提高部分美國進口產品關稅報復,貿易戰似一觸即發。
美國商務部長埃文斯表示,今次三種紡織品的臨時配額,僅影響到整體中美貿易中「非常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十分明顯,美國的態度是審慎的,並希望把中國拉到談判桌上,一來製造連串「布殊政府關心工人」的新聞,二來借勢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
布殊政府內也不是一面倒蠻不講理的,哈佛大學經濟教授、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N. Gregory Mankiw,最近便在國會聽證會上,就「中美貿易與美國製造業就業」為中國伸冤。
八成貿赤不關中國事 美國佔中國出口總額約25%,今年截至八月,中國已成為美國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進口國。無可否認,在1995年至2000年間,中美貿易赤字已倍升,今年以來貿赤也達到1250億美元,是美國單一最大貿赤對手。
這不是鐵證如山嗎﹖非也—— 其實同一時期,美國對中國以外的國家之貿赤亦同樣大幅上升,並超過4000億美元,是美中貿赤的四倍。真相是﹕近年中國佔美國總貿赤的比例,不升反跌,由28%下降至約22%。 換句話說,美國貿赤有近八成與中國無關,中國只是「錯」在人太多、經濟規模太龐大,太顯眼了。假如中國像歐洲般是十多個國家的話(筆者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絕無分裂國家之意圖),美國便找不到代罪羔羊了。
美對華出口三年增55% 過去十年,中國不單出口大幅升,進口也同樣倍升。中國的進口佔國民生產總值(GDP)之比例約25%,較美國和日本的10%更高。無庸置疑,中國對世界各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其實,今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便達18.5%,相比之下,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只有2.1%。由2000年至今,美國對華出口增長達55%。
Mankiw指出,中國無推高美國整體進口,因為美國只是取消其他國家訂單,轉而向中國採購。例如鞋、玩具、體育用品、收音機、相機等類別,隨工廠遷移,近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便正好抵消了原來亞洲各國的出口下降。又例如,自從九十年代中,香港碼頭的貨櫃便轉由深圳碼頭出口。這使原來由香港出口的成衣製品,撥入了中國條數。
美國人飯碗非中國摔破
自2000年7月起計,美國失業最高的五大製造業為(1)電腦及電子產品(佔製造業失業人數16%)、(2)機械(10.8%)、(3)運輸工具(10.7%)、(4)鋼鐵(10.7%)、(5)半導體及電子零件(7.5%)。這些都不是中國出口的產品。
美國由中國進口的產品約60%是消費品,機械之類的資本性貨品只佔28%。相反,中國由美國進口的產品,多是高技術產品,47%是資本性貨品,35%是工業零件,10%是食品。
Mankiw指出,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失業問題,一是由於商業設備投資持續放緩,二是製造業高度自動化,生產力大幅提升。美國製造業產出在1970年至2000年之間倍升,但製造業就業人數佔全美勞動人口比例,卻由25%下降至13%。
他認為,要解決製造業工人失業問題,應該是提供訓練、轉業支援,幫助失業工人轉型。
省三不是狂熱民族主義者,純粹客觀分析雙方手上的「籌碼」,中國有實力擺出更堅定的態度,反客為主,政治上爭取主動,提升「中國自由貿易」國際形象,加強與歐盟和亞太區各國的合作。
中國已成為亞洲生產鏈的最後一站,亞洲各國生產的零件、巴西和智利等國的原材料,源源出口到中國生產及加工。過去七年,中國進口的工業製品和原材料已倍升,大大刺激亞洲各國及原材料出口國的經濟。而近年中國進口的增長,也使中國對德國、瑞典出現貿易赤字。 中國應把握時機,爭取依世貿協議開放市場,並加強向歐盟採購高科技產品(尤其是美國禁止向華出口的科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http://www.cass.net.cn/jingjisuo/window/jjzs.asp?id=113)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