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帶來永恆的變幻 (2004年4月4日)
余省三
【明報專訊】美國3月份非農業新增職位達30.8萬個,不單遠勝市場預期的12萬個,更是2000年4月以來最快增長。雖然只是單月數字,但卻大大加強市場對美國持續復蘇的預期。美國好,中國好﹔祖國好,香港好﹗最少美國復蘇持續,中國的出口增長動力也能維持,一旦宏觀調控加大力度,內部經濟也有一定支持,多多少少能減輕「硬著陸」的硬度。
去年第四季美國的設備及軟件投資增長15%,究竟亞洲區得益有多少﹖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過去8年,整個亞洲的出口均出現「大洗牌」,亞洲區各國佔美國電子產品入口市場的份額均見下降,但中國的份額出現大幅上升,由1996年的8.5%,跳升至去年22.4%(表 - http://premium.mingpao.com/protected/Image/20040404/04lw1.gif ) 。換句話說,美國有22.4%的入口電子產品來自中國,去年的貨品總值達525億美元,較日本的270億美元多差不多一倍。
大陸與鄰邦合作齊齊搵銀 表面上,中國電子產品爭佔美國市場份額,其他亞洲鄰邦好像有所損失,例如南韓在美國市場的分額便由8.8%下跌至7.2%,台灣的份額更由10.6%下跌至6.4%。但實情是恰恰相反,其實亞洲鄰邦原本輸美的出口增長,只是轉移至向中國出口(表)。
亞洲鄰邦是先把電子半製成品(電子零件、半導體等)輸往中國,再由中國加工生產成電子產品(玩具、DVD、電腦等),再輸往美國。
去年中國的進口增長達40%,其中以亞洲鄰邦得益最大,例如去年南韓向中國出口便增長50%。雖然日本佔中國進口市場份額較8年前下降,但日本向中國出口金額卻有大幅增長,去年對華總出口金額便達742億美元。中國的需求急升更是日本的設備投資大升、經濟持續復蘇的動力。
與同地同種同文的台灣同胞相信對此尤其深有感受。過去十年,愈來愈多台灣電子零件廠和半導體廠遷往大陸,一來是台灣的電子產品加工廠鬥不過大陸,台灣電子廠也遷往大陸,變了「大陸廠」,二來是外資新投資的電子廠,十之八九也選址大陸,電子零件和半導體的市場也漸漸靠向內地。去年台灣向中國總出口金額便達494億美元,佔中國進口市場份額11.9%。雖說近年台灣同胞的本土意識高漲,但始終經濟也愈來愈依靠大陸市場。
人才的出路﹕食咖喱吃滬菜
美國堂大佬插嘴,「美國都一樣,早兩年科技潮發到幾乎可以退休,但家陣又係靜晒」。農曆新年過後,美國堂大佬便變身「上海」堂大佬,返上海跟舊老細發圍。「無計,個趨勢是把工序搬晒去印度和大陸,唔想去印度食咖喱,便唯有返大陸。」兩位堂大佬的職業生捱可說多少反映了「新時代的挑戰」。
雖然美國的經濟持續復蘇,但上月美國的失業率仍為5.7%。美國報紙日日講工序外移印度和中國,愈來愈多美國人擔心美國的職位「走晒」,過多十年唔知還有什麼好撈。其實香港與美國一樣,面對「平霸」中國,也一樣「無計」。
無可否認,工序外移是無可逆轉的趨勢,但職位卻不會「無晒」。40年前美國工業展開自動化,不少人預期電腦加自動化機器將無限提升生產力,美國人將集體無得撈。但從1964年至今,美國共增加了7200份職位,職位數目增長達125%。比較同年齡、同等學歷的全職男性,扣除通脹後的實質薪金增長了37%。今日的失業率其實與1964年一樣。
40年前無人想到一個農夫的孫子會為「網頁設計員」,50年前走難來港的爺爺也無可能想到孫子會去美國成為一位「IC Designer」,然後又返上海工作。
新一代須有世界觀 省三認為,對年輕的新一代最緊要培養放眼四海的目光,鼓勵他們出去闖。大學休學一年,出去靠「洗碗」做散工遊歷,又或許做交換生,好過考試科科滿分,保證你一世受用。今時今日,無人會一世人在一個地方工作。
對小朋友的教育也不要太重分數,省三的親身經驗是,身邊最成功的同學不是會考狀元,反而是性格開朗、善於溝通、又懂幾種語言的同學。畢竟,面對面的人際關係是不能「外判」掉的。小朋友學好中英數,又快快樂樂,態度樂觀積極便夠矣。
「變幻才是永恆」,今時今日無人會一世人做一份工,甚至無人會一世人食一行飯。始終樂觀積極、適應變化才是應付「新時代的挑戰」的關鍵。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