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3, 2005

民意膚淺 ﹖(2003/06/01)

民意膚淺 ﹖(2003/06/01)
余省三


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香港市民的眼睛更尤其實際。若民生得到改善、政府廉潔、司法公允,則「點唱都唔衰」,否則,高官如何「自賣自誇」也只是自欺欺人。

大律師和教會一向是社會上最保守的團體,竟被打成「反動組織」。民望全線下挫、一蹶不振,民調研究經費竟被威脅「陰乾」。民選議員「不識時務」地批評政府,又被指「唱衰香港」。記者不留情面的報道,被喻為「不合作」和「分化香港」。 批評被看成負面 總之,一切不支持的聲音、批評或事實,都是「負面」、「不積極」、「無建設性」,甚至被形容為「否定一國兩制」、「用舊時代眼光看新時代」。

多元社會自然有不同意見,社會從來都充滿矛盾,政治正是社會不同利益的協調。 議員有別於特首,議員是要面對市場考驗的,若選民不認同他們,他們是要下台消失的。簡單而言,議員只是反映民意的「信差」。 也許議員的批評是「膚淺」、是「為反對而反對」,但他們均是有民意基礎的。

若批評政府施政,被上綱上線為「否定一國兩制」﹔若特首情緒化地把他們打成「反中亂港」,拒絕溝通對話,將只會自絕於他們代表的選民。也許,在特首專政的「新時代」,這班「膚淺」的議員會被政府排斥,但他們代表的選民卻未必就此「擁抱老董」。

「好人說不壞、好酒攪不酸」, 老董的「政績」有目共睹。政策失誤、官員失職、「高官不問責制」﹔節流少加稅多,經濟不景之上雪上加霜﹔23條假諮詢,民意被污辱踐踏﹔以「公眾利益」為理由,不起訴胡仙。執政整整六年,不顧民意又交不出政績,市民又怎會歸心呢﹖

發火怒斥「信差」,並不能建立強勢政府。正如國家主席胡錦濤所言﹕「為政之道,以民為先。」管治威信是建基於民心所向。就算從不諱言「獨裁」的李光耀,也明言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要以政績在大選中爭取人民的選票。

沒有政績 市民難歸心

上周五,台灣衛生署長涂醒哲,面對抗疫前線醫護人員殉職,主動請辭,台灣行政院亦在數小時內接受他的請辭。涂醒哲說「我覺得心裏很不安,我願意負起政務官該負的責任。」 作為「一國兩制」示範的香港,為何反而見不到半點這種高尚情操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