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3, 2005

中產的挑戰 (2004年4月11日)

余省三

 【明報專訊】上星期講到就算中國人工點低都好,美國都唔會話「無晒」新職位,集體無得撈。事實上,雖然美國工序不斷外移,但從1964年至今,美國共增加了7200萬份職位,職位數目增長達125%。今時今日,中產階層的挑戰是如何適應市場,不斷轉型往上游,追不上的便惟有跌落草根。 

過去20年,美國的就業趨勢是「兩極化」,從事高收入和低收入職業的人數逐漸增加,但中間收入職業的人數卻下降。那什麼人成功往上游呢﹖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有較高教育水平和技術水平的人是經濟洪流中的得益者。 

美大學生薪酬優勢擴闊 由80年代到90年代,美國經濟對高教育水平勞工的需求增長,遠遠大於高教育水平勞工的供應。今時今日,美國年過25歲、有大學學位的男性較只有高中學歷的同齡男性,平均薪酬高41%。25年前,兩者的薪酬差距卻只有21%。女性的趨勢也一樣,薪酬差距由25%大大拉闊至46%。 

就算今日大學生已無過去般「馨香」,但美國大學生的失業率也只是3%,始終低過高中畢業的5.5%和高中未畢業的8.5%。不考慮中國「知書識禮」的傳統,從投資角度考慮,讀個學位還是「有數」。尤其是香港的大學學位成本廿幾萬一年,納稅人貼足75%,你話世上有什麼個人投資會咁「筍」﹖ 

經濟走在增值鍊前頭的美國發現,過往20年的問題不是太少新職位,相反問題是有太多需要學歷技術的新職位找不到合適人選﹗這些新職位的勞工供不應求,中國印度還做不來,外判不了,薪水自然水漲船高。 大家不要以為大學畢業後,穩穩陣陣打份工便安枕無憂﹔大家又不要以為盲目不斷進修便能增值,便能加薪升職。大學畢業只是基本,進修也要「買中」當頭起。買唔中、趕不上的中產便落後,一次工序外移或經濟衰退便跌落草根,同草根爭工作。草根本來已夠多,一班中產加入爭飯碗,薪水自然進一步下跌。 

進修須「買中」當頭起 

未來「開」什麼工作,省三也無頭緒,但有什麼工作高危,便不難預期。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每日的工作能否﹕(1)具體清晰地描述﹔(2)用一些固定規則處理﹖若然能夠的話,便要想想有什麼理由工作不能由電腦化機械或第三世界人民取代﹖現成例子有電話客戶服務員、收銀員、侍應、翻譯員和一套筆記用十年、上堂照書讀的教師等。  有什麼工作比較穩陣呢﹖一是要牌照經營,不是人人都能入行的工作,兼且有面對面服務客戶的性質。例如醫生、牙醫、脊醫、針灸師、會計師之類。二是要創意,要不斷變化的工作,例如市場營銷、立法會議員之類。 


27年後難享現時老人福利 

【明報專訊】中產階層游得過驚濤駭浪的職業生涯,還要想想老點算好。今時今日在我們納稅人大力支持下,香港地醫療、教育免費之餘,老人家又有福利綜緩,老人家總不會有病無錢無人醫,或餓死街頭。但到我們年屆65歲時,便未必還有那麼好福利了﹗ 

香港生育率(2001年,每千名婦女一生中僅生育927名子女)及死亡率(2001年,每千名人口的死亡率為4.9人)均處於極低水平,加上預期壽命大大延長(由2001至2031年間,預計男性在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會由78歲提高到82歲,而女性則由85歲提高到88歲),人口老化已成大趨勢。(http://premium.mingpao.com/protected/Image/20040411/11lwy.gif)

人口老化成大趨勢 到2031年,預期香港人口會有四分之一超過65歲。估計到時85歲或以上人口會上升2倍。到2031年,預計整體的「受供養人口年齡比率」會由今時今日的381人,大幅上升到562人(即每1000名年齡在15至64歲的人士,將需供養562名15歲以下或65歲及以上的人口)。

今日我們的醫療、教育、福利開支已赤字年年、血流不止,納稅人尚可勉強支持。到2031年我們個個變成「耆英」時,醫療、教育、福利開支自然隨之再升。你話今日剛剛出世班「衰仔」會否像我們般慷慨﹖ 

還有,這條數是以統計處預測2001至2006年每年整體人口增長率為1.2%為基礎。點知結果發現去年整體人口增長率只有0.2%。換句話說,未來的「受供養人口年齡比率」會較預期更大,更少工作人口會養更多不工作人口(包括我們這班「老餅」)。新一代納稅人點頂﹖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