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3, 2005

溫州人鑽政策 香港人靠政策 (2003年10月5日)

余省三

 【明報專訊】內地經商的朋友,一定見識過溫州民企老闆的靈活大膽。溫州人敢闖敢試,不安分不守舊,敢為天下先﹔溫州人關心政治,善於走政策空隙,思維絕無「等、靠、要」,行動最實際。反觀被譽為資本主義動物的香港人,卻愈來愈「等運到、靠政策、要優惠」。 

溫州人出名擅於經商,被譽為「中國的猶太族」。溫州人經商的傳統,其實與早年的香港人一樣,都是迫於生存別無選擇。 歷史上,背山面海的浙江溫州是難民的避難所,但人多地小,人均耕地嚴重不足,土地難以維生,要生存便別無選擇,唯有遠走他鄉,在農業之外的工商業求生。早於一、兩個世紀前,成千上萬的溫州手工藝人和小販已背木雕、石雕和甌,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四海為家培育了溫州人的能吃苦和冒險闖蕩精神。 

「中國猶太族」四海為家  解放後,溫州並非中央的規劃重點,溫州不單欠缺國家的投資和政策支持,早年更連鐵路也不到溫州,大型國企一間都無。但正好在這偏遠貧乏、國家不重視之地,溫州人反而發揮自由市場求生的力量。 早在內地政治火紅的50年代,溫州永嘉縣農民自發搞包產到戶,一度被打下去,幾起幾落,最後這具實效、人人受益的自發機制,還是繼續。 

至80年代,溫州人仍是到全國跑,並搞家庭式私營小工場,生產服裝、鞋帽、低壓電器、眼鏡、商標等低價小商品。又透過自己組織起遍佈全國的鄉里,民間自發地形成全國的推銷網絡。今日溫州、台州、至全個浙江省的民營經濟,便是從這些小工場和全國鄉里推銷員網絡建立起來。 

五分一人在外營商  

據估計,全國跑的溫州人有100多萬人,即每5個溫州人便有1個在外經商謀生。而且溫州人不單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溫州人更多是走去較貧困、商品活動遲滯的省份。 

有調查顯示,1990年時全國大小商場中,有一萬多來名來自溫州永嘉橋頭鈕扣市場的商販,承包了7000多個櫃台經營﹔另外,有二萬多名溫州人承包了一萬多個皮鞋櫃台。溫州人的日用消費商品,透過遍走天涯的溫州軍團經銷,形成一個全國的流動經濟網絡。 

今日,溫州每小時便生產12萬對鞋、每日有100萬副太陽眼鏡出口、每年生產1億個打火機,70%出口。 

建立商會 維護權益 周遊各地的溫州人,更組織起「行業商會」,只要溫州人相對集中的省市,便成立了商會。在家靠父母,在外靠組織,否則,人在他鄉非吃虧不可。 

浙江駐上海企業協會溫州工作委員會會長劉際潘,是一位退役不久的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堂堂海軍少將﹔內蒙古溫州總商會會長周永年,更是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副秘書長。聽聽這些大哥們的牌頭已知溫州商會不是吃素,他們保護在外經商辦廠的溫州人的事可謂一籮籮。 

商會會員做生意受刁難,遇麻煩,商會便出面協調,政府官員也敬他們三分。 溫州生意人更「關心政治」。 

有溫州傳媒曾在溫州作抽樣調查,結果91%溫州民企老闆表示「關心政治」或「非常關心政治」,66%溫州人「關心政治」。 

懂觀風度勢 自我保護 無他,過去二十多年,溫州人的民間私營經濟活動,一直與資本主義掛,政治上不斷被肯定、否定、再肯定。溫州人已由對政治心有餘悸,變成懂得觀風度勢、自我保護。 

同時,溫州人「關心政治」、觀風度勢更大程度是實用主義。調查顯示,60%被訪者表示「曾經因為某項政策的出台或政策提示,而放棄或更有信心做某項投資或生意」﹔17%被訪者更直言「曾經鑽過政策空子」。 

例如,中國經過多年政治運動後,1977年終於恢復大學入學考試,無疑這是政治上的大事。 

但溫州蒼南縣金鄉人卻另有一番考慮﹕全國近百間大學重新招生,每校學生少則數百、多則幾千,全國要多少校徽﹗ 他們帶一身校徽,厚面皮摸到大學校長室推銷,據說那年金鄉一個鎮的校徽銷量,便佔了全國總量的50%﹗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