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2, 2005

日本與中韓台〝技術戰爭〞開打,優勢能撐幾年?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李中邦

 技術是企業的核心力量,就如同科學是國家重要的國力之一。企業擁有越寬廣、越尖端的技術,「本錢」就越雄厚,這不是炒股票、炒房地產的金錢、數字遊戲,而是真刀、真槍的實力,為什麼有的企業能製造出劃時代的新產品?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是品質精良?為什麼有些企業有創意?產品外型美觀、獨特……,簡單的說,這些都跟企業的技術能力有關。

  而企業之間或許也有銷售戰、廣告戰,但勝負關鍵終究都會回歸到技術戰上來。技術戰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可是它非但涉及企業的命脈,也關係著龐大的商業利益。

  企業之間或許也有所謂的「技術合作」,但檯面上技術合作,私底下通常是你踢我、我踹你,爾虞我詐。這是企業間永遠的宿命。企業戰就是技術戰。

  技術是企業的核心力量,集眾多擁有尖端技術的企業則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力量。這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先進國家、力爭上游的國家都視企業技術研發為重寶。

  21世紀是「知的世紀」,日本人認為科技是生存、是熬下去的最大憑依。當台灣政府還在熱中以意識形態監控“違法投資大陸”的企業時,另一場更大範圍的東亞國際“技術戰爭”早就開打了。這可以說是日本對技術的保衛戰,也可說是中韓台向日本的技術挑戰。無論如何,這場技術戰爭揭開序幕,以前的國家技術“秩序”在未來一會重新洗牌。

一、東亞各方的技術實力與動向

1. 日本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向歐美購買了許多技術,付出龐大的專利使用費。不過,1993年是日本「技術貿易」的轉捩點,該年日本技術出口4003億日圓,進口3629億日圓,首次轉為黑字。此後,日本的技術黑字額就持續增長。日本成為不僅是產品,技術方面也具壓倒性優勢的出超國家。可以說,日本企業的努力研究開發,開花結果了。(本文為節省篇幅,不做貨幣統一或換算,僅在此提供匯率換算參考值:107.69日圓=1美元,2005年6月6日)

  日本技術出口的最大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中國,第三是英國,四位以下則是泰國、台灣、韓國、印尼等亞洲國家、地區(到02年)。亞洲各國與日資合資的公司很多都有支付給日本總公司技術指導費等,凸顯出當地的廠商很依賴日本的技術。

  日本對中國大陸的技術出口額,1992年為165億日圓,到2002年攀升到858億日圓,10年間成長了5倍多;同一時間,日本對台灣的技術出口額,也從217億日圓膨脹到648億日圓。

  02年,日本由世界收到的專利使用費、技術指導費等技術貿易的出口額達到1兆3867億日圓。當然,日本也有向外國購買技術,進口額為5417億日圓。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技術貿易賺到了8450億日圓的黑字。而04年的黑字很有能突破1兆日圓了。但即使如此,日本還是很在乎韓、中、台的技術提升,深怕威脅到其霸主的地位,而展開一系列的措施。

2. 韓國

  韓國的技術成長是最具意義的。日本對韓國的技術出口額,1996年到達最高峰的696億日圓,之後便開始減少,02年下降到370億日圓。隨著韓國強化獨自的研究開發能力,韓國從日本進口的技術確實減少了。韓國在亞洲的技術競爭中,是目前追趕日本追得最兇猛、成績最突出的國家。拿擁有近「2100位博士」的三星(SAMSUNG)電子為例,即可以了解韓國的企圖心了。以三星電子為核心的三星集團,從90年代起,每年新聘用一百位以上的博士,其總數現在已突破了兩千人。三星對這些在專業領域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徹底執行「成果主義」,使得研究開發很快就追上來了;即使在公司的職位低,只要能提出劃時代的研究成果,年收入甚至可以超過社長(總經理)。此一高學歷、績效主義政策短時間就使得三星的技術水準提昇到令日本的日立、NEC、東芝等驚慌的境地。

  其中,最有進展的是半導體。04年9月,三星宣布,可以做到60奈米(1奈米為10億分之1公尺)回路(電路)線幅度的微細加工技術已實用化,成功生產出具有8gigabit記憶容量的快閃記憶體,向世界展現其技術實力;接著同年12月打出未來6 年內,光是半導體事業就要投資2兆5000億日圓的方針,震撼了世界半導體業界。

  韓國強的還不單是三星。LG的電漿面板有超越三星的趨勢,且其整個家電業均很強。電子業以外的領域,韓國鋼鐵業有亞洲三強之一的浦項鋼廠;汽車業有生產規模成長到與本田(HONDA)旗鼓相當的現代起亞汽車。浦項鋼廠、現代起亞皆是在同業裡,世界排名10名以內的廠商。

3. 台灣

  台灣的模式跟韓國是不同的,集中在生產規模龐大的IT相關企業,如:半導體的台灣積體電路(TSMC)、聯華電子(UMC),個人電腦的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工業,液晶面板的友達光電、奇美電子等。有別於韓國的是,大半都是來自歐美、日本等大電子廠商的OEM(用顧客的商標銷售)生產。半導體是鑄造工廠(foundry)、個人電腦等電子機器是採取所謂EMS(受委託生產廠商)的事業型態。這是以生產成本低廉為武器,接受訂單,再集合數家公司的訂單,提高生產線的作業運轉率,調度零件也居於優勢的一種戰略。這樣的作法與其說是技術實力,倒不如說是以規模的優勢來建構競爭力。

  戴爾、惠普(HP)、日本的NEC之類世界級的廠商,大多數都是廣達電腦等的客戶,其在中國大陸所建的工廠等,實質上生產著世界近半數的電腦。台灣製造商過去的接單方式是由發訂單客戶附帶設計圖與一部分生產技術,只做量產,近三、四年才步入設計、有獨自技術的階段。但都不是有開發能力的基礎技術,只是屬於製造產品階段猶如各種加工的應用技術、生產過程技術(製程技術),萬一產品掀起革命性的變化或需要自行開發某種產品,恐怕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4. 中國大陸

  中國是處在更初步的階段,絕大多數是模仿的廠商,有獨自開發技術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即使是在網路用路由器、行動電話基地台設備等具有相當高競爭力,被譽為中國IT產業之星的華為(Huawei)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深圳),因頗多是擅自使用路由器的頂尖廠商──美國Cisco Systems公司的技術,去年在美國被告侵害專利而遭到禁止進口。

  一位日本電子機器廠商的幹部指出,「如果與先進國家相當的保護智慧財產規範適用於中國的話,中國當地的產業就會像骨牌那樣一個個倒台」。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大陸市場會加速對外資開放,那麼中國廠商勢必得加緊趕上技術,模仿自然可比自行開發技術跑得快些。【註1】

二、涉及「技術」的收購案日本頗不是滋味

  去(04)年8月,中國大陸的上海電器集團收購了日本工作機械公司池貝。1889年創業的池貝是一家歷史悠久、技術力強、曾首先製造出日本第一台車床而帶動日本工作機械業的名門廠商。一旦被中國企業買去,日本總覺得一大批珍貴的技術會流落到競爭力正在挺升的大陸公司之手。03~04年中國企業對日本企業投資的著名案件尚有電器、電子業的海爾對三洋電機,海信對住友商事。

  不過,最令日方震驚的是,去年12月,先前在日本默默無名、中國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聯想(lenovo)集團宣布收購美國IBM個人電腦事業部(談判時間長達1年多,定案金額為12億5000萬美元)。

  IBM個人電腦事業世界排名第三,與戴爾(Dell)、惠普(HP)同樣居於「火車頭」的地位,惟近年赤字連連,01年赤字3億9700萬美元,02年1億7100萬美元,03年2億5800萬美元,04年光是上半期就達到1億7100年美元,合計三年半赤字9億6500萬美元。【註2】

  而這之前的聯想是中國大陸、也是除日本以外亞洲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但是,聯想在個人電腦、軟體上並不是擁有值得稱道的技術的公司,由日本看來,它只不過是一家在北京、上海與廣東惠陽有大量生產個人電腦的工廠,搭配灌入適用於中國市場的軟體,透過強力的銷售網銷售電腦的企業(大陸有4000 多家銷售店,市場佔有率約27%,年銷售電腦320萬台左右,是IBM的十倍【註3】)。正由於聯想發揮不出什麼先進性,因此才想盡辦法將在電腦設計上擁有連惠普都跟不上腳步的技術團隊的IBM個人電腦事業。

  而事實上,IBM行銷世界的個人電腦,大都是日本IBM大和事業所(神奈川縣大和市)開發出來的【註4】,譬如:近年在全球上班族間十分受歡迎的「ThinkPad」即為日本IBM的傑作;該公司和具有高密度實裝技術、走在世界頂端的日本零件廠商合作,設計世界品質最佳、能應付性能要求甚嚴苛的日本使用者。也就是說,美國IBM公司開發個人電腦的重心事實上是集中在日本。所以日本人深信,聯想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日本IBM個人電腦的開發部隊。

  連帶的,今年1月美國政府單位「對美外國投資委員會」一度表示,聯想收購IBM「可轉用在軍事等方面的最尖端技術有洩漏給中國之虞」,並展開調查,到3月沒找到這方面的證據才核准此一併購案。

  接下來的變化很戲劇化,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的手續今(05)年5月1日完成,5月2日日本IBM六百四十名員工正式轉入聯想旗下掛牌營運,更名為「lenovo Japan」。5月4日美國IBM總部即宣布下半年要裁員10000~13000人,雖是以歐洲地區為主,但公司經營是很現實的,如果日本IBM仍在美國IBM之下,誰知道會不會受波及,聯想連日本IBM一起收購,等於是救了日本IBM眾員工的飯碗,不是嗎?

  日本新生lenovo的經營負責人(CEO)向井宏之曾對媒體表示,握有PC技術的大和事業所等研究開發據點未來會更強化,再加上lenovo原本的開發人員,可以讓「ThinkPad」更進化,以後要打「ThinkPad」、「ThinkCenter」的品牌。

  可以想見的是,未來要是聯想的低成本生產和IBM的高品質成功結合,日本企業大概又會作“威脅論”的文章了。

三、日本與韓、台專利糾紛不斷

  戰後自50年代後半,日本就一直是亞洲產業界的霸主,而韓、台、中是從白色家電(指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之類多為白色的家用電器)、自行車等的模仿品開始逐步提升製造業的水準,然後擴展到現今超薄顯示器、半導體等尖端領域。韓、台、中模仿自日本廠商的家電產品、自行車的性能、品質,跟日製產品落差很大,品牌力也弱,對日本企業的打擊有限。

  但是,當競爭項目變成顯示器、半導體等尖端產品,問題就不一樣了,可產生性能差異的生產技術融入到生產設備裡面,則產品就不大會有什麼明顯的差異。即使有較佳的品牌,性能、品質類似的產品大量流到市場上,仍不免會造成價格滑落。

  原先技術力遙遙領先的日本廠商,被韓、中、台廠商追趕,像DVD、半導體,就算有先進產品,韓國、中國生產量馬上追趕上來乃至超越,被追得經營上沒賺頭甚至陷入困境,結果就會發生打官司、訴請禁止進口之類的對戰。近一年多來,日本和韓國、台灣、中國大陸間的技術戰爭正式啟動,對簿公堂的事例連連。中國大陸多屬新興公司的仿冒,在中日一般的經貿對談、交流場合已經常被提及,因此比較少受到注意。規模、影響較大的則是以下幾個案例。

  一、電漿面板(PDP),04年4月,富士通同時在日、美兩地控告三星SDI侵犯專利權,日本依據關稅固定稅率法,首度執行了禁止進口令。

  富士通稱得上是締造電漿技術的鼻祖,掌控著電漿的基本專利,02年起就向三星要求支付專利費,未獲回應,便告上法院。結果6月上旬雙方達成和解,三星讓步,同意富士通的主張;雖然和解內容未公開,但外界判斷是用不均衡相互專利(兩家公司可以互相使用對方的專利加三星向富士通支付部分費用)的方式解決的。

  這案子當時造成不小的話題,也是一個發端,日本產業界開始注意智慧財產權問題,要「避免技術外流」的輿論升高了。日本有人認為,說不定數年後,這次富士通的出擊會被視為“日之丸智慧財產戰略”的轉捩點,在歷史留下一頁呢!

  二、也是04年4月,液晶面板方面日本拿台灣開刀。液晶電視世界佔有率第一的夏普(SHARP),控告台灣家電大廠東元電機(TECO)所生產、日本AEON(イオン)集團在家電賣場當作促銷特賣品銷售的低價液晶電視20型侵犯了專利權,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禁止進口的假處分,6月下旬請求東京海關執行。其理由是,東元電機產製的液晶電視,採用了台灣液晶大廠友達光電(AUO)的液晶面板,而夏普認為其畫素缺陷修正技術的專利遭到友達光電侵犯。AEON集團立刻停止銷售東元電機的液晶電視。

  禁止進口是一項強烈的手段,其附帶的“阻擋”效果很大。因為日本是液晶電視最大的市場,夏普此舉可防止日本國內市場被瓜分──牽制其國內沒有大型面板製造技術的廠商向友達光電等夏普以外的廠商調度液晶面板。而這回連帶挫傷到銷售東元電機製液晶電視的AEON則純屬意外拖累。

  事情至此尚未了結,夏普「了解尚有新的侵犯專利」,判斷「僅僅一件專利非常難審查」,遂於05年3月2日撤銷禁止進口的假處分,追加其他侵犯專利的部分,正式向東京地方法院控告東元電機設在日本的公司三協(東京,港區),謂東元電機生產的液晶電視侵犯專利,提起禁止生產、進口、銷售及損害賠償等的訴訟。而三協則是認為「沒有侵犯夏普專利的事實」,「如果沒有先前的官司,在超市,光是AEON應該就可以賣到大約8000台」,而於4月12日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要求夏普賠償損失、登報道歉的訴訟。

  4月21日夏普繼續開啟另一場官司,謂三協12日 提出的訴訟,所公布的資料裡包含虛偽的情事,損害到夏普的品牌,要求5億日圓的賠償,並刊登「謝罪」廣告(道歉啟事)【註5】。一場你來我往的大混戰目前正在審理中。

  三、東京海關接受松下電器產業認為韓國LG電子公司製造的電漿面板(PDP)侵犯了放熱技術專利的申訴及禁止進口的要求,於04年11月11日停止了LG電子公司製電漿面板的通關手續。另一方面,LG也進行報復,11月29日向韓國貿易委員會請求禁止進口松下生產的電漿面板。遂形成LG產製的電漿面板不能出口到日本,松下產製的電漿面板也進不了韓國的僵局,這兩家居世界電漿電視市場佔有率一、二名的廠商(04年10~12月)嚴重對立,兩敗俱傷,終於在今(05)年4月2日達成和解,條件是LG向松下支付專利使用費之外,彼此也商量未來互用專利【註6】。但總體來說,松下靠政府權力打擊LG,LG也請出政府反咬松下,乃至逼和松下,已將損傷降低了。(台灣有此魄力?)

  四、04年12月初,研發薄型顯示器的日本半導體能源研究所(SEL,神奈川縣厚木市)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對西友和音響製造商iriver Japan(アイリバー・ジャパン,東京,千代田區)從10月起開始銷售、裝配了台灣奇美電子(CMO)所製造液晶面板的液晶電視「DURA」27型禁止進口的假處分,而且於15日正式控告西友,謂液晶電視「DURA」27型裡面,奇美電子產製的TFT(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液晶面板顯示部分的保護電路侵犯了專利,西友馬上從當天停止銷售,並撤掉遭指控的所有液晶電視。雖然日本半導體能源研究所針對的是西友,但真正打擊到的卻是奇美,無疑的,這對奇美過去在日本辛苦建立的商譽及企業形象,殺傷力非常大。奇美短期內恐怕極難重返日本市場。

  奇美電子對日受此重挫,遂於今年4月13日改和美國電機大廠Honeywell簽定液晶面板技術專利的權利授權協定,向Honeywell買技術且尋求日後的合作【註7】。

  值得玩味的是,過去80年代後半到90年代初,日本技術抬頭、經濟興旺,汽車製造業等行業在美國市場開疆拓土,企業大舉收購美國企業,使得美國亦曾對日本展開一連串的“專利戰爭”,其背景是美國政府對逐漸提高的日本的“存在、躍升”有危機感所策動的國家戰略,那時美國政、經界乃至社會都充斥著「圍堵日本」、「日本威脅論」、「黃禍論」、「人種差別主義」之類的言論和意識,英國和美國的投資摩擦比日本多,可是美國的矛頭卻是對著日本,當時美國的反應和作法,可說在當前籠罩著對韓國、中國、台灣的“存在、躍升”有危機感的日本身上重現了。

  之所以會發生一連串的專利糾紛,日本以一先進國家、凌駕於亞洲的立場來看,是因為除日本之外亞洲特有擅自使用專利的“習慣”,即買來日本公司的優異產品,將之分解,做出從零件設計、製品結構到外觀幾乎都極類似的模仿品,這是韓國、台灣、中國製造商品的一大特色。韓、台、中企業與先進國家競爭,品牌(商標)力薄弱,就以低價格來彌補;向世界市場滲透,模仿是最快速、省事的。當然,這也盡可能避開了支付專利使用費。

  日本企業覺得,大約是從10年前,日本技術開始外流到亞洲的韓、台、中,現在有的已超越日本,這「技術外流10年戰爭」是到了該反擊的時候了,於是逮到機會就發動膺懲。

四、日本認為技術外流的幾個管道

  曾經有一段時間,所謂「技術外流」,是指裝置製造商將技術秘訣(recipe)外流出去。而事實上,除了“侵犯專利”,還有諸多人來人往的「管道」,日本方面摸索、歸納,大體知道有下列幾種模式。

  一、企業員工以技術指導的名義去外國企業“打工”。常見的情況是,一些日本知名企業的半導體技術人員、液晶技術人員,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跑到漢城(首爾)、北京、上海、台北等地的企業“打工”(星期五下班後或星期六一大清早搭機出發,坐星期天晚班飛機返日),一年去個幾趟,做些解決、排除生產線上的困惱(trouble)之類深具技術內涵的工作,而換得是殷勤地“招待”和接近年收入的豐厚報酬(去一次就有比月薪還要高的“打工費”)。有些日本公司擔心技術外流,索性要員工將護照交給公司保管,赴國外出差時才從保險箱裡取出,儘管守得這麼緊,照樣有人能夠“突破封鎖線”。這種方式最大的受益者是距離最近的韓國企業。

  著名的危機顧問公司Kroll International, Inc東京分公司的外籍總經理Michael B. O`Keeffe指出,「日本人對“招待”的戒心很差,太愛說了,讓對方很輕易地就能取得情報」。據說,韓國企業的頭頭會親自在餐廳宴請來自日本的技術人員,並且很坦率的表示「這是新事業,希望你無論如何都一定要來幫忙」,如此受重視,聽者泰半都會心動【註8】。

  二、企業重組、裁員、合併,特別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心生不滿的技術人員也會大量流向韓國(較多)、中國企業。像松下電器產業、SONY進行的提早退休優待制度,即造成不少人員乾脆換工作。

  三、在一些集會場所不經意地透露機密。有時候,技術人員洩漏機密,並不限於去“打工”或離職後,Michael B. O`Keeffe強調,「(公司技術)在安全上最危險的是“人”」,他認為,在世界各地競爭對手企業與會的展示會、演講乃至閒聊場合,日本技術人員尤其會“講太多”,沒什麼防備而容易抖出機密。

  四、能力也不錯,但在粗糙的能力主義、成果主義下未受到重視或良好待遇的技術人員,亦很容易把技術流到外國,因為其技術在日本得不到傳承,於是待價而沽,將技術教授給重用他們的東亞企業。

  五、韓國企業活用日本技術,某些項目後來居上,大幅縮短開發的時間,DRAM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五、日本政府和企業防禦技術外流的手段

  面對「技術外流10年戰爭」中韓台的緊追,日本有一種吃了虧的感覺,姑且不論此一認知正確與否,現在的日本確實將「技術立國」、「智慧財產立國」視為國家戰略的一環而轉守為攻了,主動布建措施,而且是政府和民間企業共築防衛技術的機制巨網。

甲、政府作企業維護智慧財產的側翼

  由前述日本企業申請禁止進口行動可知,為了防止技術外流,除了企業本身的措施外,日本政府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亦即作企業的後盾,在司法、行政方面樹立支持企業主張權利的環境。

  司法方面──2003年4月實施、經過修正的「關稅固定稅率法」,其申述禁止進口制度的對象追加了專利權、圖案設計權等項目,從而,日本企業可透過此項法律,就專利權受到侵犯,向海關申請禁止侵犯其專利的外國公司的產品進口。以前日本企業都要跑到美國的法院控訴,至此專利權的訴訟只需對東京、大阪兩地的地方法院申述,便能夠請海關禁止進口。這對為技術外流所苦的日本企業是一大“福音”。04年改由東京高等法院一手承攬。審理期間也從1997年的將近20個月,縮短為平均約9個月。

  05年4月,日本更繼美國、德國之後,正式成立「智慧財產高等法院」,向亞洲鄰國展現注重智慧財產的訊息【註10】。該法院配置18位這領域專業的法官,並委託大學教授等一百位以上的專家擔任專門委員,提供專業知識諮詢,協助做判斷。

  侵犯專利權等的智慧財產訴訟是非常專業的。而這類訴訟,爭執點往往都是最尖端的技術【註11】。

  行政方面──日本政府02年3月召開首次的智慧財產戰略會議,在7月3日的第五次智慧財產戰略會議中擬定了智慧財產戰略大綱,11月制定智慧財產基本法(12月4日生效),03年3月在內閣設置推動智慧財產戰略本部,一步接著一步落實,替日本企業撐腰,佈建讓企業能夠保護智慧財產、主張法律權利的體制。可說是官民並舉,一起提昇維護智慧財產的意識。

乙、高科技廠商「智慧財產戰略」各有一套

  日本企業防範技術外流,大都是依照本身的想法、需求,建構不同的策略,有的是在企業內固守技術機密,有的是跨海出擊,有的是已付諸實行的措施,有的則是顧問、評論家建議的點子,總之,各有各的“招數”,茲舉八個典型的例子──

  一、黑箱作業化:最典型的就是夏普04年初開始生產作業、位在日本三重縣的龜山工廠。這是一座具有 “投資回歸(日本)國內” 象徵的工廠──之前韓國曾給予破例的超好選地、建廠條件,夏普還是斷然拒絕而就龜山。目的是著眼於,即使海外生產幾乎佔了一半,仍要將核心技術鎖在國內。因此,其特色就是,製造技術等know-how徹底地作機密、隱匿而「黑箱作業化」。

  夏普基於液晶電視、面板事業來自國內及韓國、台灣的強力攻勢,「防衛」技術不僅針對外國,連日本同業也涵蓋在內。夏普龜山工廠有7個東京巨蛋那麼大(約33萬平方公尺),裡面量產著世界最大的「第六代」面板基板(長1.5公尺 × 寬1.8公尺),而且從液晶面板到電視採取一貫作業生產,堪稱夏普金字招牌最新銳的生產基地。1998上任的町田勝彥社長強調,「生產技術如同鰻魚店秘傳的配料,是絕對不能亮出來的」,所以一座一座廠區用面板收訊裝置銜接、聯絡,從生產、檢驗產品到出貨,公開的是極小的一部分。實際上,能夠看到整個工廠的,自町田勝彥社長以下,僅僅只有一部分高級幹部和負責人;就算是工廠的作業人員也不容易進入非關業務的部門或區域,為了防止偷拍,甚至嚴禁員工攜帶附有攝影功能的行動電話;怕員工成為「獵人頭公司」挖角的對象,規定員工不得和訪客交換名片;……,名堂多多。總之,場內包括設計等一切都是「企業機密」。

  03年夏普的液晶面板世界佔有率為35.7%,自從1973年首先推出液晶顯示功能的計算機之後,接著有液晶畫面攝錄機等多項領先其他公司的產品,始終居液晶事業的龍頭,為了延續「液晶王國」的寶座,龜山工廠的know-how簡直就是「秘中之秘」,遂要藉黑箱作業化,防堵獨門的技術外流。

  夏普另一個支撐製作產品的哲學是,要獨創,不讓別家公司追趕、仿效的「only-one」戰略。

  二、不申請專利:儘管理論上新的發明、技術申請了專利是能夠保護公司的權益,出售專利或出售使用權也可以賺取使用專利費,可是一旦申請了,等於宣告了本身的技術水平、訣竅和研發方向,況且專利使用久了,競爭者還是可以改進、繞道超越,因而,現在不少日本企業覺得,光是申請專利並不是維護權利的唯一之道。像夏普為了要讓別的公司無法全然了解其製造工程,技術乾脆不申請專利。韓國半導體業界的下個目標是數位相機核心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結合元件),迎戰的日本企業在各項工程零零散散擁有許多秘訣,為徹底防範技術外流,連製造手冊、介紹冊子都不做了。

  電子零件大廠村田製作所也頗有帶頭不申請專利的味道,因為電子零件業界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在調配原(材)料的know-how和自行設計、製造的生產機器設備;原料調配很難在專利上獲得有效的認可,所以生產機器設備才是絕不能出廠房大門的。一些日本企業以後申不申請專利,會先比較、考量划不划得來。

  三、跨國打擊仿冒品:遏止技術外流的手段,一是技術人員等「人」的對策。另一個則是「產品」的對策。要採取禁止進口,歸根究底就要從此處著手。03年4月修正、申請禁止進口制度加入了侵犯專利權、圖案設計權項目的「關稅固定稅率法」是日本企業的利器之一。前面所提富士通和夏普運用禁止進口手段的案例雖然備受矚目,但事實上真正發動次數最多的是Canon(佳能)。從03年秋天到04年3月,短短七、八個月的時間,22件禁止進口申請案中,Canon就包辦了20件。厲害的是,Canon的戰略不僅在“邊陲”──仿冒品已來到自家門口──進行阻擋,還更進一步深入打擊仿冒品的“源頭”,也就是跑到中國大陸、東南亞去取締仿冒品。尤其是中國,隨著經濟發展,仿冒品也劇增,而且仿冒技術越來越精湛,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區分真偽。Canon認為,仿冒品侵犯商標、圖案設計,不去揭發的話,就沒辦法阻止其擴大。於是Canon在各地區的銷售公司運用當地的職員和調查公司,賦予其收集情報的機能,再將情報匯集到智慧財產權本部,建立管制體制。01年Canon在中國設置兩位日籍專職負責人,加強舉發活動。其常務智慧財產法務本部長田中信義表示,「比什麼都沒做的時候有顯著的抑制效果」。Canon2000年申報5件侵害案件,設了專責人員,01年成長到42件,02年180件,03年上升到幾近一天一件的363件。現今中國大陸的行政、公安單位對申請取締訴訟都不會推辭了。Canon的智慧財產權本部也開始聘用中國人、韓國人,組建能迅速因應當地狀況的體制。

  不過,他們的對手並非弱者,雙方就像在比武,不斷出招─回擊、再出招─再回擊。近日出現的新花樣是,跟Canon沒有開發契約,卻銷售著和Canon正牌產品很類似的商品的企業(third party,第三方)。Canon又得祭出「第三方對策」,而這只能透過侵犯專利的訴訟,阻止對手活動。基於此一狀況,Canon在中國的專利申請迅速飆升,02年不過200件,03年一下子增加三倍到663件,04年逾800件。從前Canon的專利戰略曾經以互相允諾專利的相互專利權(cross licence)為主,可是面對今天的「第三方」,便停用相互專利,完全靠打官司來解決。

  田中信義深信:「最後護衛企業獨門技術的是智慧財產權」。而專利戰略要隨著時代改變方式,在當地不厭其煩的展開訴訟,亦為日本企業改變智慧財產權著眼點的象徵之一。

  四、開放專利,以流通取勝:相對於前述目前較風行、類似Canon的作法──「智慧財產戰略=圍堵」,也有日本企業逆向思考,認為流通、開放智慧財產更有力量;防止技術外流到亞洲,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手段之一,然而,太過懼怕外流,什麼都一味地用僵硬的圍堵,很可能會招致本身技術下滑,如果最後落得被亞洲企業M&A(併購),豈不是更好笑。三菱電機就是持這一套戰略的典型公司。

  三菱電機將智慧財產戰略擺在經營核心,有多達370位專職的負責人,扛起以專利為首的整個智慧財產戰略。其戰略重點之一是「可以開放的積極開放」,即與其專利被侵犯,倒不如提供使用許可證(license),好好地課徵使用費,這樣既能強化競爭力,進一步又可以和防止技術外流結合。具體的作法是,除了在公司網站的homepage公開開放的付費專利之外,還以地區的中小企業為對象,積極在技術市場展示可開放的專利。凡是「獨家的技術」,只是不給競爭對手,如果有其他用途的話,一定積極開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等於是將技術賦予“商品性”,拿它來做掙錢的工具。當然,什麼該流通、什麼不該流通,無論如何判斷都必須俐落地盤算清楚智慧財產。這是一種採取「主動、攻勢」,活用智慧財產的戰略。

  五、只供應零件,不出模具、設計圖等:日本技術力是強在模具、塗裝(噴漆)等,日本在這方面累積了大量的基礎技術。此一日本強項,是韓國等國家沒有的。尤其,模具是支持日本製造物品的基石、是左右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技術。

  擔任日本模具工業會會長、大垣精工社長(總經理)的上田勝弘表示,「和其他國家比較,90%已沒有差別了,但剩下10%的差異則可說是日本模具的優異性,這些正是藉著長年累積的經驗和知識,所得出秘傳的“鰻魚店配方”」。

  但日本模具業界也有嚴重的技術外流問題。原因是廠商轉移到中國生產;屆齡退休的人員退休後仍想繼續工作或礙於生活壓力需多賺些錢;不景氣遭裁員、解雇等。技術都是從這裡外流的。而缺乏累積的海外企業都非常渴求能從日本找到技術精湛、熟練的老手。

  日本模具業界甚至覺得,在國外突然做出不錯的東西,大概都是日本人做的,人才外流嚴重。有的人是就算懷著熱誠在日本工作,還是被裁員裁掉,如果韓國等外國企業用很優厚的待遇力邀,這些人自然會力求表現,回過來讓日本公司好看。上田指出,日本模具廠在外國廠保養維修時,經常被拜託「因為忙,幫忙畫個設計圖」,而一旦將這個交給生意上有來往的海外企業,這企業就以該圖為基礎,在中國、東南亞以廉價做出模具。結果,日本模具公司就會陷入訂單減少的惡性循環。

  為防止外流,大垣精工採取的對策之一是,不單是生產模具,也生產零件。上田說,「由於朝全方位、全能生產發展,因此不賣模具,而賣所生產的零件產品」。

  04年日本數位家電、汽車、工作機械業界景氣甚佳,模具業界亦呈現活絡。上田相信,「複雜的東西、難易度高的東西、最棒的東西只有日本做得出來」。上田抱持的觀念是,為了保護“秘方”、“絕活”不跑出公司大門,對技術人員的待遇十分重要,希望能近乎「終身雇用」。日本戰後所建構的雇用型態,實際上部分原因也是著眼於防止技術外流。

  而上田也不諱言「技術外流是個問題,日本在培育人才上很大意。韓國現在在大學設置模具科系,人才輩出。也追趕上來了」。

  六、追求日本技術成為標準:這是Canon公司的顧問兼律師丸島儀一提出來的策略。他認為,為了防範技術外流,光是守著日本市場是不行的。對中國,若只是靠在邊境的阻止,就一定會讓日本的出口品遭遇反擊。

  丸島認為,為了在海外市場擁有競爭力,最重要的是自己來樹立世界的技術標準。在數位化之下,掌握標準、取得多數的專利,而專利亦可創造收入。這跟類比時代是不同的,現今不管做出多少好東西,要是被排斥在標準之外,就鐵定會出局。因此,「日本企業首先要在標準化活動做協調,之後再激烈競爭是比較好的」,「所謂國家的智慧財產戰略就是標準化戰略」。

  換言之,就以日本的技術為技術,不符合者、不是日式技術者一律不得上場,則日本就可完全稱霸市場,這是極狠的一招。

  七、頒發天價的專利發明獎金:纏訟數年、甫於今(05)年1月11日落幕的「中村修二職務發明訴訟事件」,對日本企業內技術人員的待遇開啟了新的意義。 1990年時任職於日亞化學工業的中村修二在困乏的工作環境中研發出製造發藍光二極管(LED)的技術,當時所屬公司僅給他兩萬日圓的獎金。該項技術1993年投入生產、97年獲得專利。日亞化學工業獲利甚豐。2001年8月,已轉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擔任教授多年的中村修二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日亞化學歸還專利。東京法院一審判決日亞化工應支付給中村200億日圓的發明報酬補償金。日亞方面不服,提出了上訴,1月11東京高等法院以日亞化學向中村支付8億4000萬日圓而和解結案。

  為防止骨牌效應,日本不少大企業最近都改革了發明獎金制度。現在日本電機業界、醫藥業界不少大廠都對技術研發人員,大幅提高專利發明獎金到猶如天價般的優渥。此舉一方面是要避免企業與創新技術人員為發明報酬對簿公堂,一方面也是要用優渥的待遇將技術及具有技術的人員固守在企業內。

  現在日本某些擁有高科技的公司,已開始在錄用從事高機密性作業的新進人員時,要求繳交一旦離職和在幾個階段會保守機密的誓約書。真是防備萬一的功夫到家。

  八、終極防護技術的策略是,快速開發一代代新產品:日本料準,中、韓、台想要從日本取得的技術,清單上還排得滿滿的,個人電腦、家電、半導體等各領域,已拉近和日本的距離,下一波瞄準的就是日本“最後一座城池”的精密零件、電子零件。譬如:三星匯集了行動電話用攝影方面的技術人員,而電子零件──關鍵零件的HDD(hard disk drive)也想自行生產,以增強實力。可是HDD核心技術的磁頭是日本廠商固若金湯的碉堡,三星一定會伸手來接觸日本這方面的技術人員。

  歸結到最後,這又會回到技術等智慧財產該如何運用的問題。如果做技術出口,或許可以賺到巨額的專利使用費,但外國企業的大量生產會使價格下跌以及日方廠商出口減少,加加減減,營運上未必划算!

  那麼,日本的生存之道在哪裡呢?技術評論家森谷正規一語道破:日本「應該以蘊蓄、儲備來取勝」。所謂適合日本的技術,諸如高級車用高級的零件等,可以發揮綜合的力量。森谷強調,「中國、韓國的蘊蓄、儲備以個人為單位的情形頗多,日本則是蘊蓄、儲備在組織(公司企業)裡,應該較容易保留下來」,換句話說,森谷是在提醒日本人要打其最擅長的組織戰、集體戰、整合戰。同時,要注入全力開發下一代的產品──做出別國企業用錢也做不出的產品,等賺了錢再繼續開發更下一代的產品,終極防衛技術的辦法就是連綿不斷地快速開發一代接一代的新產品【註12】,讓外國競爭企業疲於追趕。

  就像夏普的領導人從反省「之前對技術沒有防備」,到尖端工廠不對外公開等,現今的日本企業對技術外流是充滿戒心甚至有點神經質了。

六、日本憂心韓、中技術勁升

  不容否認,迄至目前,日本保有技術優勢的領域還是最寬廣的,那麼,只要保護智慧財產的策略不發生失誤,再搭配企業本身的作為,日本是不是即可安安穩穩持續領先?顯然並非如此,否則日本也不會如此緊張。的確,比起過去的睥睨全亞洲,今天日本的優勢已日益被韓、中、台稀釋掉了。

  而儘管韓國、中國、台灣跟以前不一樣,但看在日本人的眼裡,還是有層次的差異。日本就韓國、中國、台灣企業的追趕,對台灣是最“放心”的,因為台灣的強項僅是(晶圓)“代工”,而沒有紮實的基礎技術。倒是韓國、中國,讓日本備感威脅。

1. 韓國:數項技術嶄露頭角,挖掘、培養人才有一套  韓國和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是日本技術外流最大的受益者,本身也很用心地在培育、爭取人才。從前述日本松下電器和韓國LG電子公司互咬侵犯專利的鬥爭可知,韓國企業是會藉由政府的幫助反擊的,而且韓國企業也真有反擊的實力和魄力。不像台灣企業,對方一出手,就只能處在挨打的狀態,政府不但不會伸手救援、保護,自己還會修理意識形態不同、前往大陸發展的公司。

  一般人的印象裡,所謂技術外流是指技術從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如今韓國的技術能力在某些領域有點出頭了,譬如韓國的Zenesis公司【註13】,其影像處理等技術已開始反過來賣給日本,傲岸的日本人感覺那是「逆流現象」。

  講到韓國企業,最膾炙人口的仍屬三星。儘管整體技術上,除了半導體的細微加工等之外,依舊是日本遙遙領先;三星支付給日本、美國、德國廠商的專利費,一年超過1500億日圓。三星跟在影像、音響領域擁有世界專利件數最多的SONY訂立了「相互專利權(cross license)」契約,而SONY回應該契約的是,和競爭對手相比,已晚了、成為致命傷的液晶面板開發、生產,才仰賴與三星合資的公司,有點“沒盡義務”的味道;況且SONY在超薄電視商品化的階段,有差別、優於其他公司的技術,完全排除在「相互專利權」契約之外。其爾虞我詐之烈可以想見。但即使如此,三星現在已是半導體記憶體、液晶面板世界佔有率第一位,電漿面板第二位,行動電話終端機第三位,躍居為IT業界的巨頭了。

  再者,三星「獵人頭(此指挖掘有頭腦、有技術者)」的大手筆是很出名的,尋找好的人才,目光不只是看著日本,而是望向全世界。對日本的技術人員,如果是無論如何都得網羅到的人,三星會長(董事長)李健熙會不惜親自在赤坂的高級餐廳設宴款待,以三顧茅廬之禮相迎。他曾說過「一個優秀的人才可吞掉10萬人」,可見他多麼重視人才。韓國優秀學生在求學時代他就用獎學金“下訂金”,漢城(首爾)大學每一屆頂尖的100名學生,幾乎都會成為三星的開發部隊一員。

  李健熙會長的信念是,經營陣容應以出身技術領域的人為主流,經營者必須熟悉技術,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公司需要什麼技術,而去找有這種技術的人。據說,李會長以前曾經買來日本電視,自行拆解,「這種零件日本做得出來,為何我們公司不會做」,於是雷厲地下令盡速改善。  在媒體、分析家的眼裡,三星的體質還有一項特色──「秘密主義」,一方面很貪婪地攫取別家公司的know-how,一方面強力約束自己公司的情報絕對不能外洩。一旦發現員工向外洩漏公司的情報,立刻會遭到解雇【註14】。

  03年的研究開發費比率,三星是8.1%,日本松下、NEC、夏普是7%,SONY、東芝5%,可見三星是很肯投注資金的,而有意思的是,現在中國企業正在“瞄準”三星的技術人員,未來技術很可能會從韓國流到中國。

2. 中國:“人海戰”加“海龜派”,潛力雄厚  中國大陸和韓國的情形不太一樣,韓國是個別企業突出,研究人員數量有限、集中在特定領域(台灣也是如此),而中國則是人數眾多、年輕又增長速度快,這更令日本擔憂,因為日本正面臨人才不足等窘境。

  當前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數量(包括人文科系在內),美國126萬人、中國81萬人、日本75萬人、韓國14萬人、德國27萬人……,就人口比率來說,日本研究人員的比率是很高的,每年大學理工科系的畢業生日本比美國多也是事實。但是,日本最恐懼的就是中國大陸,其研究人員總數已超過日本,2000年以來,由於大學入學人數增加,2~3年之後,研究人員的數目每年就會以10~20萬人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日本社會因普遍少子化、高齡化,研究人員數會日漸減少;況且,日本企業現在的技術領導階層可說皆為嬰兒潮世代(1947~49年)的技術群,07年起嬰兒潮世代的人員將開始陸續60歲屆齡退休,總數約為670萬人,以後日本技術是否能像過去那樣領先,頗有疑問。而目前尚處於稚嫩程度的中國則是在快速追趕。

  現今帶動中國科學技術的還有一大群被稱為「海龜派」的年輕生力軍。「海龜派」這個帶點戲謔、好玩的詞兒是一語雙關,「海龜」與「海歸(從海外歸國)」同音,而「海龜」在沙灘出生,悠游大海一段時日,又會回到沙灘產卵──意味著他們在中國出生,到先進國家學習,其成果帶回中國繼續運用在研究或創業上。增多、培育「海龜」是中國正在推動的「國家政策」,海外留學生都被擺在「人才資源」的位置,給予資金協助、創業支援,獎勵他們回國。迄今已有15萬人以上返回中國,大部分都是留美幫。

  此一「海龜政策」的巨大作用,不單單只是留學所獲得的知識,還建構、拓寬了與留學國家科學界聯繫的管道。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連執科學技術牛耳的美國亦相當重視。去(04)年12月,美國產業界與學術界代表組成的「美國競爭力評議會」提出了一篇標題為「革新美國(Innovate America)」的報告,其主要總匯整人且列名的是IBM最執行長Samuel Palmisano,因此又稱「Palmisano Report」。在該報告裡明確的建議,應將中國、印度等視為「技術革新的新興勢力」;並指出「在競爭對手急劇增強實力期間,美國竟採取了使競爭力衰弱的政策」──也就是說,美國在同一時間的911之後,限制了接受外國留學生、移民等,使得優秀人才流向別國,頗有「智慧空洞化」的傾向。成長中的中國,連美國也充滿危機感。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官員表示,「中美科學技術競爭激烈化的話,日本一定會遭埋沒,現在若不採取對策,以後就麻煩了」。以科學技術立國的日本,根基大受動搖【註15】。

  日本不願意讓出亞洲第一技術大國的寶座,其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中國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有幾乎東京23個區一半大的廣大面積,裡面聚集了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三百所以上的大學研究機構,超過一萬五千家的高科技企業,被譽為「中國的矽谷」。2001年中關村的技術、工業、貿易收入就大約有2兆6000億日圓,對北京市的的產業發展貢獻率達到六成。

  一年多前,北京邀集了上千位的科學家,進行一個月的集中研討,主導擬定計畫的就是總理溫家寶。

  還有,大陸科技界「元始的創新」意識也萌芽了。中國雖還在追趕的階段,但已開始意識到要有創造性的研究和開發。以前的主要目的是“追趕”,而新的計畫重視「自主創新」,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周元即表示,正在擘畫的「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其基本要素就在這裡,同時還要將高科技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相結合。其實,大陸並非沒有尖端科技,只是過去疏於轉移到工業應用技術上,如今他們也啟動這方面的工作了。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陸忠偉也說,「世界一旦掀起科學技術革命,想從美國等先進國家引進技術是很困難的。正因為如此,自主的創新體制就十分重要了」【註16】。

  大阪大學雷射能源學研究中心教授高部英明在一篇敦促日本政府改善科學審查制度的文章中,對中國科技界快速世代交替、新陳代謝的情形有過很生動的敘述:1997年8月高部首次應邀到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IAPCM)講學一個星期,當時聽講的只有老研究員和年輕的學生,對講義也沒有任何反應,他得到一個印象「這國家的科學凋零了」。但是2002年1月他去上海,IAPCM很年輕的教授張維岩即當上中國雷射核融合計畫的主持人,其上海研究所的副所長則是三十多歲的研究員;同年12月,高部認識那時才44歲的北京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張杰。04年12月,高部出席在海南島的一個研討會,更是有被壓倒的感覺,他返日後,立刻向任職的中心全體人員發了一封e-mail說「模擬(simulation)理論的研究水準,中國趕上來了。中國在歐、美、日等地取得學位的年輕研究人員是日本的5倍。接下來(日本)就要被超越了」【註17】。

  因楊振寧的獻策而於1986年設立的中國自然科學基金(NSFC),資金申請競爭激烈,現在用在「一般計畫」的預算,研究員年齡的分佈在36~40歲的佔29%、1824人;31~35歲的佔20.1%、1266人,兩者加起來這31~40歲的年齡層幾乎近半數。

  中國大陸最高領導階層,以國家主席胡錦濤為首,全都出身理工科系,推動科學技術成長,他們最能體會年輕研究員的活力與獨創性了,不是嗎?

七、太空科技中國與多國合作,日本是鎖國心態

  一國的科學技術實力,不是蘊蓄在國家科研機構,就是散存在民間企業內。由於起步早,日本這兩方面均很強,特別是民間的民生工業、製造業廠商,媲美歐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更大幅領先中、韓、台。然而,在國家支持的高科技領域裡,中國大陸卻有一個亞洲最出色且跑在日本前面的大項目,那就是太空科技,同時,中國樂於與亞洲國家合作、分享。日本研發太空科學跟在海外探勘、開採石油、天然氣一樣,都偏愛“獨立作業”。

  亞洲國家都很注重衛星,不少國家想要擁有自己的衛星。衛星不僅是軍事上,在通訊、廣播、電視、交通、觀測氣象等民生領域的用途亦相當廣泛,對提高產業競爭力是不可或缺的技術。而中國透過多國組織──亞洲太平洋太空合作組織(APSCO=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與各國攜手合作,從1992年即向各國徵詢加入的意見,03年10月載人太空船「神州5號」成功發射後具體化。現在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已預定加入,參與國共同開發、發射衛星,計畫未來十年發射8個衛星。泰國、馬來西亞太空機構的官員曾很坦白的對日本政府相關部門的人員說「中國說會出錢、提供數據資料,不參加中國的計畫案說不過去」。一向愛跟中國爭鋒的日本,現在又擔心:如果APSCO照著中國的計畫發展,透過APSCO,未來衛星數據、解析軟體恐怕會統一用中國製的規格。日本太空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主任開發部門的松浦直人就說「拱手讓人的話,十年後亞洲就會以中國製的為標準」。

  日本不檢討自己小氣、本位主義的作風,卻酸溜溜地批評中國開發太空不僅僅在發揚國威和軍事目的,還用來作為外交手段。

  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軟體科學組織處長趙剛即表示,「中國過去是從別的國家獲得開發太空的技術協助,而從今以後要以本身擁有的技術援助其他國家」。

  日本不是沒有動作,只是都流於「口惠」和形式。日本1992年倡議並成立「亞洲太平洋地區太空機構會議(APRSAF=Asia-Pacific Regional Space Agency Forum)」,從93年起幾乎每年都召開會議,可是並沒有納入共同進行開發、發射衛星──似乎是不願花日本的稅金,政府捨不得給任何補助,使得APRSAF只不過是「交換資訊」的“論壇(Forum)”罷了。日本欲用APRSAF拉住想要擁有自己的衛星的亞洲國家卻沒有實際作為,而中國登高一呼「一起來造衛星吧!」這些國家便望風披靡。

  2001年5月ASEAN與中日韓的經濟部長會議(東協+3),泰國提出各國共同建立記錄、保存衛星影像中心的構想,中國立刻表示支持,但日本的經產相平沼赳夫以要做別的更優先的計畫為由,持保留態度,日本連連推託又沒有實質的分享如何能博取ASEAN國家的心?【註18】  除了國家科學之外,日本的研究單位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也是處處對外國人築起壁壘。

  現今的世界越來越趨向「無國界」,吸引並運用國內外優秀的「頭腦」是國家科技等「智力」發展不可或缺的泉源,但日本還是抱持著知識鎖國的心態,大學、研究機構“體質保守”。  日本想維持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水準,不過,整個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以後日本國內研究人員很可能不足而需要外來的補充。儘管日本的研究水準屬世界最高層級,可是卻不太能吸引外國的研究人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日本的閉鎖性。外國人在日本取得學位後,若留在日本,是得不到和日本人平等的job career的──升遷困難、薪資不能反映研究成果和業績、配偶不易就業等【註19】。

  研究人員會往更好的環境移動是很現實的選擇,中國優秀人才絕大多數都傾向於留學歐美。

八、結論──日本“唯我獨尊”的態勢將被打破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先進和經濟力稱霸亞洲,靠的是兩項“武器”,一是將戰前的子彈、砲彈改成銀彈的財力,另一就是科學技術。日本想長久保持與東亞國家「技術水平」的固定落差,以維持垂直分工的絕對優勢,早早從1996年起高揭「科學技術立國」的口號,而且自該年開始,每5年修訂一次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今(05)年正在策劃第三期(2006~2010年度)計畫【註19】。有趣的是,這10年來剛好就是日本業界所說「技術外流10年戰爭」被中韓台追上來的10年。

  但不容忽視的是,日本仍是最先做規劃的,像中國大陸,到2001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策定第10次5年計畫時,才認可重點發展戰略,並以之作為科學技術革新的基礎;同年8月,大陸政府再策定提供入出境簽證的方便等獎勵海外技術人員回國的方針。

  只是,日本綢繆早竟還是擔心來自中韓台的壓力,逼得科學技術相棚橋泰文說,「缺乏資源的日本,科學技術變弱是國家的危機」【註20】。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正在鬧人才荒,出生率低、勞力不足,老資格技術人員又將陸續大批退休,青黃不接,出現斷層,近年很多企業紛紛設立「技能塾」、「匠道場」之類的單位,拼命在做技術傳承的工作【註21】,成效如何尚未可知。今年2月中旬,松下電器產業宣布,為了厚植當地家電產品、軟體等研究開發的人手,到2008年4月之前,將在中國大陸徵聘2000名大學畢業技術人員,這員額數比它在日本本土還要多。由此可知其人才不足的嚴重性。

  另一方面則是受到日本根深蒂固「知識鎖國」性格的限制。就像一位汽車業領袖的話「汽車是很容易技術外流的,像TOYOTA重要技術外流的話,可就危險了」,日本對外籍人士的防禦心理是很重的。日本眾多跨國企業設在海外的工廠,外國員工根本接觸不到核心技術。而在日本留學的外國學生,似乎也不太能繼續留在日本做研究,這就削弱了注入生力軍的機會,況且,在日本學不到的可直接求之於歐美!

  相對的,現在的中國,一邊自力研發,一邊有留學大軍,而且在高科技上不吝於和東協國家(ASEAN)合作,這種開放、廣結善緣的態度,較之日本是更容易爭取夥伴、吸引人才。6月3日日本的內閣會議決定了經濟產業省所提2004年度版的「製造基礎白皮書(ものづくり白書)」。內容顯示,日本主要製造企業11.5%都在中國設置了研究所,但是,據調查,更有63%的企業對人才的挖角感受到威脅,因此白皮書倡導要注意防範人才、技術外流的對策【註23】。日本對中國就是充滿矛盾的情節,既想利用中國人才,又要處處防備乃至對抗。

  可以這麼說,戰後的日本從模仿階段轉變成能發明獨創技術的國家,光是理工項目就有9人獲得諾貝爾獎,但如今社會少子化、高齡化又再度遇到另一個轉捩點,能否維繫優勢,端視日本肯不肯善用中國的優秀人才。

  而韓國對日本來說,目前已是不可小覷的勁敵,韓國支付專利使用費等進口日本的技術日益減少,甚至有的技術已出口給日本,以後實力只會更強。

  預料未來「技術戰爭」會熾烈地延續著而由中日韓三方角逐,日本技術在亞洲“唯我獨尊”的態勢將會被打破而趨向多元化。

  這其中比較可惜的要算是台灣了。台灣本來的優勢就不多,再加上領導人及諸多政治人物都是“律師性格”,詭辯和詭變技巧一流,卻只會用在搞鬥爭,鬥在野黨、鬥政敵、鬥台商、鬥中國、……鬥得不亦樂乎,所有發言、政策都是炒短線、騙選票,全無益於國家發展與技術提升,台灣已空轉、內耗了十餘年,目前還沒有改弦易轍的跡象!如此下去,台灣很快就會最先淡出「技術戰爭」的舞台。


《註釋》

【註1】〈本格化する「日中韓台」技術戦争〉,《選択》,2005年1月,p.81〜83。【註2】〈レノボ「IBM」買収の深層〉,《エコノミスト》,2005年2月8日,p.36。【註3】〈IBM買収「中国企業」が落ちた罠〉,《文藝春秋》,2005年4月。【註4】之前的日本IBM除大和事業所之外,尚有藤澤事業所(神奈川縣藤澤市)的製造部門,在千葉市的幕張有網路直接銷售部門及營業、企劃、市場等方面的員工。過去IBM全球員工是32萬人,其中從事PC事業的僅1萬人。而新的lenovo約1萬9000人,全都集中在PC事業。 【註5】http://www.nikkei.co.jp/china/news/20050412cld1208112.html

http://www.nikkei.co.jp/china/industry/20050421rld2107f21.html

【註6】http://www.asahi.com/business/update/0402/021.html【註7】同註1,p.81; http://news.goo.ne.jp/news/nna/kokusai/20050415/20050415twd002A.html¡HC¡×S

【註8】〈阻止せよ!日本の技術流出〉,《週刊東洋経済》,2004年8月28日,p.32。【註9】美國是最先有智慧財產法院的國家,早就將運用智慧財產作為強化產業力的支柱。其智慧財產法院,也陸續做出有利於保護美國企業智慧財產權的判決。【註10】〈知財高裁 迅速、的確な判断で国力を支えよ〉,《讀賣新聞》社説,2005年4月4日。
【註11】〈技術防衛へ迷路の工場〉,《讀賣新聞》,2005年2月10日。
【註12】同註8,p.32、p.35〜39。
【註13】http://www.zenesis-tokyo.com/
【註14】同註8,p.38。
【註15】〈頭脳還流 際立つ中国〉,《讀賣新聞》,2005年2月1日。
【註16】〈将来像描けぬ日本〉,《讀賣新聞》,2005年2月1日。【註17】高部英明,〈科学審査制度の改善こそ 国家の急務だ〉,《中央公論》,2005年5月,p.222。【註18】〈宇宙開発アジアで後手〉、〈技術協力で中国攻勢 縦割り日本 視野狭く〉,《讀賣新聞》,2005年2月2日。【註19】〈頭脳よべない「知の鎖国」〉,《讀賣新聞》,2005年2月10日。【註20】日本國會1995年制定「科學技術基本法」,賦予政府擬定「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的義務,從96年起,每5年為一期。96〜00年第一期,預算17兆6000億日圓,01〜05年為第二期,預算包含地方政府的大約是21兆1000億日圓,06〜10年為第三期。而訂定日本科學技術政策的“司令部”則是總(綜)合科學技術會議,議長為(現任)首相。屬於國家戰略的科學技術,不受短期的政治課題左右。目前日本國會裡負責科學技術的議員有4位,因科技範圍甚廣,以後會增加兩位。今後10年日本擬開發的郭加基礎技術有:世界最高精度的電子顯微鏡;1秒處理計算1000兆次的超級電腦;下一代放射光源;探測海底地形、地質、資源的系統;可以做高度測位服務的衛星技術;統合觀測、監視全球的系統;高速增殖爐循環技術;太空輸送系統;參與熱核融合實驗爐的建設等等。
【註21】〈高まる「司令塔」改革論〉,《讀賣新聞》,2005年3月3日。【註22】〈技の断絶 現場は大丈夫か〉,《週刊東洋経済》,2005年5月21日。廣義來說,支撐日本技術優異的尚有製造現場師傅的「技能、技術」。成立「技能塾」的是三菱重工業設在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泛用機器、特車事業本部工廠,老資格師傅一對一傳授給中堅或年輕的師傅。成立「匠道場」的是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的田無工廠。
【註23】http://www.nikkei.co.jp/news/keizai/20050603AT1F0300503062005.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